「我不喜歡來到韓國留學生的一種態度,就是來到韓國念書,到處排斥、恥笑韓國的事物,當然我不是要你全盤接受、無理由的喜歡韓國,而是不要以一種既看不起人家(韓國)但又打不贏人家(韓國)的心態來到這裡。」南韓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組博士班候選人陳慶德說道。
以K-Pop為首的第二波韓流襲台約五年後,赴韓國各大學附設語學堂學習韓語的台灣學生不斷增加,然而,研究所以上的台生相較之下卻少之又少。提及哲學,多數台灣學生以歐美地區為留學首選,亞洲地區則以日本為第一考量,陳慶德在大學雙主修中文與哲學、於研究所習讀現象學,似乎經歷和韓國八竿子打不著,卻選擇留韓,學習屬於德國哲學的現象學,陳慶德表示,會到韓國留學應該也算是種偶然,在研究所時曾因龔卓軍教授推薦到韓國高麗大學交換學生,之後在碩士班指導教授游淙祺推薦下,於亞洲現象學大家李南麟(이남인)教授底下學習。「我從不認為我是來韓國留學,而是韓國選擇了我。」陳慶德表示,下個世紀將是亞洲價值的興起,藉由「他者(韓國)」來重新反思西方的哲學、價值,甚至是日本、中國,以及台灣,也許是留學生活中的最大收穫。
陳慶德認為韓國最大的優點是較強的「設計感(美感)」和「宣傳」,他說,如果中國以「廉價」當作自己的產品的優勢,而日本以「品質」作為產品的優勢,那麼韓國則是以「設計」和「宣傳」作為國家的優勢。另外,在陳慶德的文章中,也多次論及韓國人的歷史感較強。
目前他在udn鳴人堂「再寫韓國」、東森「fun眼亞洲」,以及【故事】專欄內,以現象學分析他在韓國的觀察,陳慶德認為「外貌至上主義社會」、「操心他人目光」、「快點快點」(빨리빨리)、「愛好面子」等,都沒有切中韓國社會的本質。換句話說,有哪個社會不注重外貌?不操心他人目光?不愛好面子?所有的「形容詞」都是相對性的。他藉由現象學的方法,到目前所分析出來的,是以動詞「被害」意識來描述韓國人,而韓國為一個「間差社會」。
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本 |
陳慶德除了對韓國社會的觀察,同時也出版了不少的韓語學習著作,然而,多年前,即使他從韓國語語學堂畢業,剛開始在研究所上課時,卻因為「語言障礙」吃了不少苦頭,畢竟課堂上與生活中的語言是有差異的。陳慶德認為韓語最難的不是文法、單字,而是講話技巧,也就是台語所說的「眉角」,他說:「韓語是偏比較『柔』的語言,有時候一句話、一個詞的使用不當,可能就造成整句話的意思、感受完全不一樣。」
韓國人入門 |
儘管韓風吹起韓文補教業的興盛,但至今僅有國立政治大學、中國文化大學設有韓國語文學系,以及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韓語組,陳慶德建議台灣除了韓語系之外,還可以增設韓國學學術中心,因為「韓國學」同時包括文學、思想、藝術、語言,以及社會等多樣化主題,且希望台灣政府多多鼓勵在台學生來韓進修,提供非韓語系的學生獎學金,這樣會造成更多領域的「知韓人才」出現,有助於台韓兩國的交流。
最後,陳慶德也鼓勵學生有機會到韓國走走,看看新的事物、遇到新的人,這樣才能遇到新的自己。
無鏡の国度—臺灣人「借」的意識 |
▷► ↓↓↓↓↓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以下資訊,謝謝☺↓↓↓↓↓ ◄◁
▷► http://taiwanandkorea.blogspot.com/ ◄◁